自我刺激行为是指自闭症/孤独症儿童在没有特定环境诱因的情况下,一天内反复不断的拍打、摇晃、转动身体某部分器官,做一些很奇怪的行为,一般自我刺激行为不具备有社会性功能。
虽然自闭症/孤独症儿童的一些行为比自我刺激行为还要严重,它也不一定会对患儿造成伤害或危及他人安全,但是它却足以妨碍患儿适应日常生活,会干扰他们获得功能性生活技能。
因而,它同样是非常令人困扰的问题行为。
为什么儿童会出现自我刺激行为
自我刺激行为的产生可能与其病源有关,是由患儿心理或生理功能缺陷导致的。即患儿试图以各种机械性行为引导身体不断地、反复不停的节律动作,以替代或补充心理或生理活动的不足。
自我刺激行为从功能来看,原因包括:
① 感官刺激:孤独症儿童用自我刺激来满足个人的感官需要。
② 引人注意:孤独症儿童缺乏社交技能,于是就用自我刺激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60。而正常儿童在缺乏父母或老师关怀的情况下,同样会做出一些令人难以理解或自我伤害的行为,来引起别人的注意。
③ 逃避:孤独症儿童自我刺激是满足个人、达到逃避功课的目的。
自闭症应如何干预
首先要分析一下,这些行为是否影响了我们的生活,是否是排在首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?如果确定了一定要干预的话,再根据策略进行调整和改善!
自我刺激是一种没有意义,但是让自身很爽或者很舒服的一种行为,撇开自闭症孩子不说,我们所有人包括我们大人都有自我刺激的行为,比如,大人抽烟、刷手机、抖腿等都是属于自我刺激行为。
差别在于,我们正常人能自我控制,知道抽烟别人不喜欢会躲着,但是我们孩子一般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,他们意识不到这个行为意味着什么,只是寻求感官刺激而已。
自我刺激的处理办法,分成几个层次
1、基础干预:
不再强化,寻找替代行为,就是打断孩子这个行为,或者采用不兼容的替代行为,让他们不再能得到强化,或者采用一些温和的惩罚方式,并且引导他们通过别的方式打发自己的时间;
另外,如果孩子这种行为是为了表达情绪,比如孩子激动、生气、开心时都会用这种方式去表达,那我们应该克服自己的去跟孩子共情(不要满眼都是孩子的行为问题,而试着去理解孩子),帮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,不要急着想着消灭;
如果孩子理解能力尚可,可以通过拍视频的方式,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,家长用听得懂的语言去帮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,教会他此时此刻还可以怎么做,然后多设计场景帮他练习,在孩子表现出期待行为的时候要及时强化。
例如:孩子某次去超市路上都会有这种表现,在孩子还未发生这个行为问题的时候,我们就应该强化孩子,正向表达。
例如:你有好好走路,一开始如果孩子比较难控制,强化物效能要稍微高一些的,可能社会性强化不起作用。
2、进阶干预:
a. 拓展孩子的兴趣爱好,让他知道这个时间上有很多好玩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,能做喜欢做的事情多了,自我刺激自然就会减少;
b. 提高孩子身体控制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,经常让孩子切换身体的动静状态。
例如:孩子坐着的时候,让孩子起身去做动态的活动,孩子在玩动态活动时,让孩子静下来做动态活动;跟孩子一起活动时,静和动的活动一定要穿插进行,经常让孩子去控制自己身体的静和动,让他能灵活控制自己的身体,能灵活控制身体,是控制行为和情绪的前提。
c.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: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,提高人际关系等社会认知,提高自我控制能力,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,并能意识到行为对别人对自己产生的影响,了解因果关系,能从内在进行自我控制,最终跟我们大人一样,不是没有自我刺激,而是能控制自己!
来 源:优加学院南京中心